非常感谢理事长、也感谢主持人,把这样的机会给中国移动,我代表移动来和大家做一些交流。之前我们也与研究会一起访问过日本和韩国,与研究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中国移动不像雷总介绍的小米那样,已经成为前沿网络应用层面的主力军。我们被称为管道,称为途径,虽然离开移动可能不行,但移动已经不在高价值的层面了。所以,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进行转型。“移动改变世界”是我们的追求,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公司也有一定的思考,今天向大家汇报一下。
首先,介绍一下运营商视角下的移动互联网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认识新的时代来临的。大家可以看图中的几组数据。第一张图是美国的视频、图片分享网站的用户数变化。2012年底之后,随着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媒体分享网站的客户规模大幅提升,尤其是手机端的分享。第二张图是国内的嘀嘀打车应用在今年前四个月的用户和订单量。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个亿,日订单量4个月翻了十几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出行打车的习惯。第三张图是google调查的客户多屏使用习惯。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在手机、电脑、平板之间切换自己的业务,多屏使用行业逐渐形成。我们把它称作三屏互动,或者是四屏互动,五屏互动。我们最早是从电脑上开始做相应的搜索,浏览网页,在线数据规划行程。以前有美国同事说,我一定要上谷歌地图才能够打印一张地图出来,才能开车到达我的目的地,今天我们这些都不用了,只要把手机放在汽车上,直接导航,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今天我们已经不用电脑和平板了,平板和手机已经互动成了一个终端,我们希望能有很多的接入模块,可以把手机上的内容迅速反映在电视或投影机上,几屏互动是非常流行的。所以我们说,移动互联网使人们行为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催生出产业许多新的变化趋势。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第一个变化是移动互联网产业与零售、金融、传媒等传统产业纵深融合加速,产业边界日渐模糊,各行各业都在被改变、被颠覆。比如说微信,腾讯公司自己用微信的模式单独列出一个跟QQ不同的团队,创造了一个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社交工具。比如“去哪儿网”和杭州公司的一些官网,都逐渐向着传统的OTA旅行的客户端发展。还有实体性的行业,由于电子购物的形成,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从金融方面来讲,各种“宝宝”业务也都在蓬勃发展。第二个变化是“多屏全网跨平台”的互联网环境正在逐渐形成,多终端时代将带来更大的流量价值。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不管应用是如何变化,如何集成了大家日常生活中原有实体的交流,最终都变成了流量。所以国际运营商收入的增长驱动,主要是靠用户流量的增长,这些巨大的变化大家都可以看到。第三个变化是移动互联网企业渗透底层网络。一种是互联网企业直接部署无线网络。例如,google在2011年就尝试部署自己的宽带网络——Google fiber。在堪萨斯城最早推出,到今年5月,已在34个城市部署了网络,带宽高达1GB。并且,今年还宣布以此基础提供Wi-Fi服务,为小区居民带来超高速的无线网络连接。一秒钟传输1GB,那么下载一个高速电影可能就只用三四秒;如果用现在普通上网的宽带下载,也只需要二三十分钟。所以,你想得到任何信息,瞬间都能完成。另外,还有一种方式是众包手机连接。如美国的Open Garden,是通过一个移动网络社会化众包平台,让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网络数据和带宽的软件,每一台无线互联设备联合起来组成新的网状结构的Wi-Fi无线网络,这样每个人在20米内都可以自动分享网络数据。国内的互联网企业,虽然没有像google那样部署基础网络,但也有向底层网络渗透的苗头。我们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企业,他不仅从应用平台上切断你和用户的联系,已在想办法从底层网络来做这件事情,对运营商来说,这是非常可怕的。
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电信行业的冲击是不同技术、不同运营模式组成的集合体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全方位的对抗。从业务分流层面来看,移动互联网企业从VOIP方式逐步演进为“微信”模式,满足了客户基础通信、沟通、寻求社会存在的递进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话音时代,手机号码是用户的唯一入口,而到了流量经营时代,除了手机号码,客户的互联网ID、电子邮箱、二维码等等也是识别客户的重要方式。互联网发展以后,运营商的入口被边缘化了,我们只提供宽带和相应接口即可。我们现在用微信来进行视频通讯、第三方通话,不再通过语音电路,高清晰度没有问题,想跟谁通话就跟谁通话,想建什么圈子就建什么圈子。所以,一对多,多对多的通讯形式,都不是通过语音的方式来实现,也不是通过运营商的接口来实现,而是通过其它应用平台端口来实现。从模式颠覆层面来看,移动互联网对传统运营商冲击最大的是变现能力、销售方式和内容运营模式。从变现能力颠覆来看,传统的模式是由移动进行代收费,最早我们叫移动梦网阶段。代收费模式是今天这些大的互联网公司发展的基础。现在的模式已经演变成为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绕开了运营商,上下游直接向客户分发内容,客户通过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付费,金融机构向产业上下游付款,这些模式都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结构。从销售模式颠覆来看,传统的终端线下销售模式,逐步被线上、线下协同所取代,比如像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他们既有线上渠道,也有线下渠道,既可以当实体店经营,也可以当网店经营。甚至出现了纯线上的营销、销售模式,传统运营商渠道优势在逐步丧失,京东等电商销售份额越来越高。像小米,完全颠覆了过去手机厂商的销售模式,大部分手机销量是线上直销的方式完成,省去了过去的国代、省代、零售分销商以及运营商等环节。从内容运营模式颠覆来看,最早运营商主导的梦网模式逐渐被以移动操作系统为核心的苹果模式,和开放平台(如微信平台、淘宝平台)所打破。I-MODE模式是日本人发明的,中国移动也曾去日本NTT DoCoMo学习I-MODE模式,虽然I-MODE模式在日本很流行,但这种方式在欧美国家并不被接受。苹果的模式是以终端为代表做平台,提供相应的应用程序,所以苹果的系统是不开放的,但各家的开发者、电商和接入的APP都集成到手机上来做。像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都是用开放的平台来做,通过搭载在各个跨界的终端平台,进行自己互联网平台盈利的模式。从抢夺网络方面来看,移动互联网企业具有积极构建全国性虚拟网络的诉求,运营商在管道层也面临巨大冲击:大家有很多随时随地免费上网的机会,加之相应的微信应用,那运营商在当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能给大家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前一阵有些教授甚至说移动运营商将在一段时间内消失。如果没有移动运营商,网络如何来支撑?这也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第二部分我们来讲一下运营商和移动互联网的融合路径。国际运营商的3G/4G网络覆盖了80%的人口,第一个黄色的部分是4G流量应用的月数,大家可以看到,3G还是占主导部分。用了4G两年以后,客户渗透率有了较大的增长,由此可以看出每个人对于带宽和速率的需求非常旺盛。此外,标杆运营商也十分注重网络质量和差异化能力的打造。如澳大利业的Telstra在各个网速段均保持着领先优势,通过打造差异化的网络体验,带动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在3G时代,国外运营商有的推出了流量不限量的套餐,但是,到了流量经营时代,这些都被纷纷取消了,或是通过限速的方式变相地取消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看到了流量是未来运营商的价值重心,必须保持流量的价值。所以他们在4G商用之后,开始改变过去对流量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开始对流量进行精细化经营。包括套餐设计元素从语音为主向流量为主转变,推出多终端共享业务,探索流量后向价值,开展流量批发业务。我曾经跟中华电信法务的同事进行交流,他们认为,不能一个套餐所有的流量想用多少就用多少,这样也影响其他需要流量的客户。流量的精细化运营推出了多终端的共享服务。比如说,流量多的人用不完的流量可以分享给别人。前期在长沙也遇到一个案子,上个月的流量用不完能不能转接到下个月?虽然案子方面我们还在交流,因为那时候我们还没有相应的政策,随后运营商就推出了一些套餐,说可以转接到下个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也要打造开放式平台,创造新的价值。比方说,软银和960家互联网合作,发展增值业务,建立起基于信任和共同意愿的长期合作关系,以达到较好的增长。依托大数据实现精准的营销,通过市场营销、客户洞察、产品及服务三个层面,可以看到国际运营商都非常重视大数据的作用,通过提升自身的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来提升产品与服务,实现精准营销。像Verizon还成立了大数据部门,开始为其他企业提供大数据服务。
最后,因为今天会议的主题是知识产权保护,所以我从这个角度也做了一些思考。大数据应用中的个人信息保护,个人数据采集的必要性,被采集人的知情权和处置权,以及采集、存储数据主体的安全保障义务等问题都会提到新的议程上来。那么,网络支付中的安全问题和安全责任如何划分呢?安全标准的认定,病毒、钓鱼信息的共享与警示问题,著作权合理运用与侵权,专利许可问题,保护核心专利和专利申请受阻问题,还有既有专利保护与新技术发展的冲突问题,域名与商标权的冲突问题等等,都要提到议程上来。欧盟在数据保护的立法方面做得非常完善,甚至他们自诩比美国还要更超前一些。中国的数据保护立法还比较落后。但是我们的互联网应用可以说比欧洲、美国发展迅猛。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我们没有基础,再继续发展,将来恐怕在这方面会出现一些大的问题。所以,知识产权保护个人数据的立法应该进一步加强。另外,在融合立法、信息共享、标准构建和跨境保护方面,可能都需要有一些长足的进步才行。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公示版权、商标等权属登记注册信息等。在这个迅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还停留在纸面授权、纸面审批阶段,这确实受到了挑战。我们去日、韩考察的时候,人家在六七年前授权号都是即时发送的,从网络上发送出申请书一秒钟就回复了。所以五六年以后我们也应该逐渐在这些方面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以提高行政效率。互联网当中的一些立法、相应的移动互联网中的专利壁垒和专利合作机制也应该建立起来。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这些,也希望大家能够多与中国移动进行交流,关心移动运营商的成长和发展,使我们在新的时代中无时无刻不体验到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利。
谢谢!
|